您好!欢迎来到恩施州茶业协会门户网站

穿越古道识茶香 ——鹤峰古茶道遗址遗存走笔

时间:2018-07-11 10:28:11

来源:

作者:

       鹤峰、五峰、湖南石门三县联合签订《线路与遗产:宜红古茶道遗址遗存保护、研究、开发、利用协作书》;中央民族大学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、复旦大学、中南大学、内蒙古博物院等单位80多名专家、学者完成《万里茶道·鹤峰段文化调查报告》等学术论文30多篇;完成300多公里茶道的田野调查……
       11月28日,鹤峰县文化遗产局负责人田学江介绍,自今年1月该县宜红古茶道进入“万里茶道”申遗遴选建议名单以来,该县着力遗产点的挖掘、整理和保护,全方位推进“宜红古茶道”的学术研究,申遗工作进展喜人。
苍莽的茶道
       田学江介绍,该县五里乡南村村的宜红古茶道全长3.8公里,沿途有古桥梁8座、摩崖石刻1处,碑刻12通、洞穴1处、庙宇1座,在茶道中极具代表性。记者即从鹤峰县城出发,沿南鹤线驱车前往。
       来到该村二组,离车步行不过十来步,三块重逾千斤的长方形条石平铺的石桥赫然眼前。行走的人多了,桥面的凿痕已经磨平,干净得像块镜子;条石的两侧,青苔斑驳,蛛网卷着残存的落叶,印记流逝的岁月。
       过桥,或平整的条石,或倒插的鹅卵石,或单孔的石拱桥,顺着山势联接、蜿蜒、盘旋。路边,一蔸蔸三两米高的茶树率性生长,瓣白蕊黄的茶花肆意绽放。茶林深处,“楚蜀各土司,惟容美最为富强”存留的燕喜洞府,台基和断碑残存的张桓侯庙,姿态雄奇的神兽赑屃,三四人才能合抱的直刺云天的古红豆杉……恍然一场时光的穿越。
       “鹤峰沟壑纵横、山大林密,开掘一条通往山外的路并不容易。”随行的该县文化遗产局工作人员罗建锋介绍,历经大半年的田野调查,该县已经初步探明的茶道总长300多公里,部分路段临崖临水,在没有炸药,没有机械的农耕年代,筑路的艰辛与顽强,让人惊叹。
据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研究,早在明朝时,容美土司与朝廷保持较好关系,朝贡不断,马与茶是最主要的贡品,其中“又嘉靖七年,容美宣抚司、龙潭安抚司,每朝贡率领千人……”千余人往返的道路,其通畅与气势,让人起敬。
       “南村道路的铺法工艺同于官道的卵石块和石道路铺法。”罗建锋带着记者参加他们解剖的广东茶商林紫宸、卢次伦、本地茶商张佐臣等先后筹资修建的古茶道。眼前,现行的道路被整齐切开,约40厘米的土层下,一条宽约3.6米的用卵石铺成的道路向前延伸。最小的卵石比成年人的拳头还大,而且一律倒插在夯实的土层中。每一块卵石都那么光滑,像历经无数次打磨一样。“剖开土层,第一次看见这样整齐结实的茶道,耳边似乎有密集的骡铃的叮叮当当。”罗建锋喃喃自语,引得记者也连忙让到路旁,生怕误了风雨兼程的贩茶人。
       “这条卵石铺成的茶道下面,应该还有很多条路吧?”
       罗建锋说不明白。他肯定,大山深处本来是没有路的,第一批行进的先民,无数行进的先民,才踩出一条像样的路来。眼前的这条茶道,才短短一百多年,就覆盖了厚厚的尘土,那切开的层面下,又覆盖了多少年代叠加的行走与记忆?
       “石田耕破凭牛力,霜蹬悬行信马蹄。”顾彩的《容阳形势二首》清晰地描述了清康熙年间的鹤峰农耕与通行状况。只要有足够的牛力,石田也能耕破。俯瞰已经考证的,曾经蜿蜒该县的330多公里茶道,石板路、石拱桥上,茶园旁、密林中,悬崖上,蜿蜒的是路,叠加的是开创与雄壮。
       抚摸一段茶道,有骡铃阵阵,更有茶香悠远。
悠久的茶史
       鹤峰位于武陵山脉东段,属短日照区,终年多云雾,土壤多为砂壤土,适宜茶树生长。
       “《华阳国志》有‘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……土植五谷,牲具六畜、桑、蚕……茶……皆贡之’的记载。”该县已退休的高级农艺师王瑞霆一直从事土壤研究,曾潜心撰写《“鹤峰茶”适生土壤初探》一文。他介绍,虽然土家族有依和娘娘(原始生育女神)吃茶而孕的传说,但目前能够考证的还只追溯到东晋常璩撰写的《华阳国志》。另有《荆州土地记》中“武陵七县通出茶”的记载,《茶经》中“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”记载。
       今天的鹤峰,茶叶种植面积35万亩,万山皆是茶。但县境内何时种茶、产茶,又如何贸易茶,目前发现的最直接的记载为清康熙年间顾彩的《容美纪游》“诸山产茶,利最溥,统名峒茶。上品者每斤钱一贯,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,亦曰湘潭茶。故茶客往来无虚日。”“茶客二十余人,放驴满山,余杂之共宿一店。”其中,“茶客往来无虚日”“放驴满山”足见当时茶叶畅销的胜景。只可惜,顾彩因缘游历当时的容美土司,《容美纪游》一书又因缘被人发现,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,但这之前是否还存在其他文字记载,至今没有准确答案。
       “花映壁间窗映斗,茶烹欲熟火红鲜。”“茶礼安排笑语温,三朝梳洗共回门。”“旗枪布处枝枝翠,雀舌含时叶叶青。”容美土司时期,田氏族人嗜好饮茶,留下佳句如茗。
       1735年“改土归流”,外地客商进入鹤峰境内,开办茶厂,贸易茶叶。《鹤峰县志》记:“邑自丙子年广商林紫宸来州(清雍正改容美土司归流,建鹤峰州)采办红茶。泰和合、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,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,洋人称为高品。”
       “英商宝顺合茶庄、广东忠信昌红茶庄、渔关源泰红茶庄等牌匾,一直完好保存在馆内。”柳红涛介绍,保存该馆的这批牌匾,见证了当年茶业兴旺、贸易四海的盛景。记者曾近距离观赏过这些古香古色的牌匾,风雨中似有浸润的茶香。
繁荣与兴旺
       因茶而始,因茶而荣。鹤峰的大山中,从没有路,到简易的泥土路,到畅通的石路石桥。一层微尘一段沧桑,一路叠加一路兴旺。
       “史料记载,全县茶叶产量在清末、民国初年就已经达到100万余斤。”罗建锋介绍,改土归流,鹤峰的茶叶贸易更加通畅,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数林紫宸、卢次伦、张佐臣这三人。其中,英商“泰和合”茶号红茶收购员张佐臣机敏能干,熟练掌握茶树栽培、茶园管理、红茶加工及工厂管理的他,成立“圣记张永顺茶号”,出资维修现容美镇至五峰湾潭,容美镇至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的驮道,将香高味醇的宜红茶远销俄罗斯、英国等外商,同时在县城开骡马店,在宜都设布庄,在汉口开旅社,积攒田庄100余个,土地1万余亩,成为该县远近闻名的“张百万”“大茶商”。
       “张百万”行走的只是茶道的一小段。田学江介绍,2012年,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8省区成立“万里茶道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。至此,繁荣于16世纪至20世纪初,起于福建武夷山,经八省区,过蒙古国,抵达俄罗斯的全长1.3万公里的茶道缓缓揭开尘封的神秘面纱,惊艳世界。2017年1月,鹤峰古茶道进入“万里茶道”申遗遴选建议名单。
       畅想厚重、神秘、沧桑的茶道,记者重回平坦畅通的南鹤线,前往全国30座最美茶园之一的木耳山,领略茶山的磅礴。
       “鹤峰茶远销欧洲、非洲,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。”该县茶叶局负责人介绍,茶道申遗,厚重的是鹤峰茶的魂。曾经,鹤峰茶翻山越岭,一路骡铃相伴;如今,高速横架,地球变家园。尤其是该县“全域有机茶叶”决定让茶叶品质更醇,“百亿产业”目标让茶农信心更足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将让隽永的茶香更加悠远绵长。